新闻中心
“末代蚝民”将沙井蚝做出了新花样
发布时间:2014-10-08 浏览数:1441

蚝香不怕巷子深

宾客满座是常态

       “薄宦游海乡,雅闻归靖蚝。”宋 代文学家梅尧臣《食蚝》诗中描述了自己食用沙井蚝的感受,也是关于这一深圳名产的最早文献记载。“菜馆什么时候开张?”“蚝可以吃了吗?” “现在的蚝肥美鲜甜吗?”今年11月初,陈耀明的手机经常接到“骚扰”电话,催着他赶紧开张。

       蚝香不怕巷子深,尽管沙井大街上的交通状况不太好,但丝毫不影响慕名前来吃蚝的食客们。“蚝家菜馆能够打出名堂多亏了沙井街道每年都举办的‘金蚝节’,让‘沙井蚝’为更多人所熟知。”陈耀明介绍,其家族与蚝的渊源已久,世代种蚝,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,而他改变了父辈们下田种蚝的局面,而是洗脚上田,实现从农业到商业的转变。

      陈耀明说,公司在2008年成立之初经营状况并不乐观,“许多人不 知道蚝的吃法,将蚝买回去之后束手无策。”面对这样的窘状,陈耀明的好友一句不经意的提醒点醒了他,“不知道怎么吃,你可以教他们啊!”陈耀明豁然开朗,“本地人几乎个个都是烹制蚝的专家啊!”在蚝家菜馆吃蚝, “偷师”蚝的做法,再买些新鲜的蚝自己回家动手做,买些蚝产品馈赠亲朋好友,这种方式让陈耀明的生意风生水起。

       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后,陈耀明开始研发蚝罐头、蚝油、蚝干等产品  “我信任他们的产品,也喜欢他们家的味道。”记者采访时, 一名食客特地从香港过来尝鲜买蚝。除了传统的煎蚝饼、香煎金蚝等菜式外,陈耀明还推陈出新地研制了水煮生蚝、凉拌生蚝、XO 酱烤生蚝等菜式,深得市民人心。“蚝家菜馆的出品兼顾了南北风味,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沙井蚝”。陈耀明说,自家菜馆的厨师起码掌握了100种蚝的做法。

(图片来源:宝安日报)

制定发展战略

传承沙井蚝文化

       “金秋十月闻蚝香”,随着秋天的来临, 深圳人又迎来了吃蚝的好时节。位于沙井大街上的蚝家菜馆每天都宾客满座,总经理陈耀明的手机常常被订座的客人“打爆”。俗话说得好,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而陈耀明的蚝家菜馆用“蚝香不怕巷子深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。

       出生于70年代的陈耀明是沙井蚝二社区的居民,其家族世代种蚝,他称自己是“末代蚝民”,“我是洗脚上田,改变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蚝,将蚝做出了新花样,做出各种新产品。”

      陈耀明的生意虽然越做越大,但同时也遇到一些发展瓶颈,“吃蚝毕竟是季节性的,从秋风起的时候到明年开春的三四月份,其他时间公司基本就歇业了。”他苦笑地摇摇头,如何实现技术上突破是接下来公司的头等大事。同时,他透露,公司已经制定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,在巩固原有的基础上,不断增强实力,再把沙井蚝更大范围地推广开来。

“我尽自己所能会把沙井蚝文化一直传承下去。”陈耀明介绍,现在公司在沙井大街上的地址是原来沙井蚝业大队的前身,与沙井水产公司隔路相望,“这两个地方可是说是沙井蚝的发源地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两 个地方曾经掌握着沙井的经济命脉。”在陈耀明的公司里,墙上悬挂着 赶蚝、捌蚝、采蚝的场景……一幅幅古老而泛黄的照片仿佛将时间定格 了,据了解,从宋代开始,沙井的先民就在海边的滩涂插杆养蚝,距今已有 1000多年的历史。

       在陈耀明的公司里,甚至还保存着1967年至1968年,宝安县应邀派出以沙井蚝业技术员陈木根为领队的技术小组,用两年时间在越南广宁  省海防市的腾江、争江人海口海区一带帮助当地人成功育苗采苗,开发出大片养蚝海区,使养蚝业成为越南海防一带的新兴水产业的资料图片。 当年,技术小组还为当地培训了大批养蚝专业人员,使养蚝业在越南得到快速发展。养蚝专家陈木根获授越南友谊勋章的奖状。“我希望大家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能不忘本不忘根,不忘我们是世代养蚝的沙并人。”

 

(宝安日报记者 罗裕昭/文  邹扬科/图)